正月初三 忌拜年
厦门传统习俗 正月初三 不能登门拜年,要在家里祭祀亡灵。有谚语曰 “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 ” ,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 天公生 ”
以前,在 农历正月初九 那天,厦门的家家户户会烧香挂灯、设案摆供,诚心虔意地敬 “ 天公 ” 。天公诞生是子虚乌有的,但这个节日的形成却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300 多年前,清军进攻闽南,在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郑成功放弃金、厦两岛,退守台湾。传说那年十二月,清政府下了两道命令:一道是全国老百姓在 正月初一 要家家户户点灯结彩。一道是 “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 的 “ 剃头令 ” ,要老百姓改变留全发的习惯。当时,全国的老百姓都不愿意改变留全发习惯,认为剪头发是叛国不孝的表现。于是,一场反剃发的斗争迅速展开,由于人民的极力反对, 正月初一 点灯结彩的命令没人执行,清政府只好在 正月初八 宣布取消 “ 剃头令 ” 。 厦门和邻近各县的老百姓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不约而同地在 正月初九 杀猪宰羊,点灯结彩,烧香放炮,庆祝反 “ 剃头令 ” 斗争的胜利。清朝官员知道后,便查问什么节日,于是人们巧妙地瞒骗他们,说这是天公生日。以后年年庆祝,连闽南的官府也不例外,于是 正月初九 便成为 “ 天公生 ” 。
“ 三月三 ” 敬祖节
厦门人每逢 农历三月初三 ,有敬祖旧俗,叫做 “ 三、三节 ” ,也叫做 “ 三日节 ” 。 “ 三月三 ” 的由来和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光辉业绩,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种传说是:郑成功据守厦门、金门根据地抗清,为实现 “ 反清复明 ” 的愿望,同仇敌忾,矢志不移,连听到一个 “ 清 ” 字,都感到逆耳。当时有人把 “ 喝茶 ” 说为 “ 喝清茶 ” ,他听了很气恼,立即予以训斥纠正。特别对于 “ 清明节 ” ,把 “ 清 ” 字压在 “ 明 ” 字上头,更使他恼火,因此他下令所在地人民不要在 “ 清明节 ” 扫墓,而改在 “ 三月三 ” 敬祖。
另一种传说是:清兵屡次被郑成功军队击败后,怀恨在心,后来郑成功移兵驱逐荷兰,收复台湾,清军乘机入侵厦门、金门,毁城拆屋,烧杀淫掠,造成 “ 嘉禾断人种 ” 的惨剧。厦门、金门的幸存者直到 三月初三 才陆续回岛,无法弄清死去亲人被害的忌日,因而在三月初三日,共同祭祀,长久以来成为风俗。
复明糕
厦门的民间饮食风俗中,也流传着许多关于反抗压迫的故事, “ 复明糕 ” 即一例。相传,清初同安城被攻破,百姓奋起反抗,与清兵展开灵活的游击战。城关一家糕点铺子,是抗清秘密组织的联络点,每次行动前,店主就特制一种米糕,里面藏有纸条,写清楚联合行动时间、地点、暗号,当时人称为 “ 复明糕 ” 。为了防止泄露秘密,这种糕点不卖给幼小儿童,同安百姓中有句俗话就是 “ 放牛娃与捡猪粪小孩甭吃复明糕 ” 。 “ 复明糕 ” 用米粉和白糖蒸制而成,后来加入茯苓粉,因此用谐音而获得 “ 茯苓糕 ” 的名称。
结婚 成年男女结婚,以往礼节甚繁,现已大为简化。一般市民仍照旧俗择定佳期,由双方长辈主办婚事。佳期前一天,女方将“嫁妆”送达男方,布置好洞房;佳期当天凌晨,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晚上再设宴请客。席散以后,宾客朋友不论辈份大小,都可前往“闹洞房”。婚后三天,新郎要陪同新娘回娘家,娘家则备酒筵接待,女方亲友应邀作陪,以示庆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结婚已不按这一套,而时兴旅游结婚或新婚舞会。
生日寿辰 厦门人做生日以少年16岁和老人50岁、60岁大寿为重。少年男女,年满16岁,被看作长大成人。族人亲戚要送活鸡、线面、衣料等礼物去庆贺。当事人父母则设筵回礼。老人寿辰,尢其父亲60花甲、母亲50寿辰,已成家的儿女要备好猪腿、寿面、美酒、鸡蛋等四色礼物奉献父母,以报答养育之恩。有的人家还设筵款待亲友。
生儿育女 民间视为一大喜事。儿女出生满三日,叫“三朝”,夫家要备好“油饭”派人送到娘家报喜。满一个月,再以“油饭”分送亲友和邻居,称为“弥月”。随后4个月、周岁,也要热闹一番。
丧葬 以往也讲排场,现在废土葬为火葬,诸事皆由殡葬管理所料理,丧家称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