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风情   

厦门是个滨海城市,有很多人向往的阳光.海滩;还有如花园般的环境.诗人海子曾说过,找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想必,他来到厦门,一定不会失望.厦门有着小岛特有的温馨与浪漫,徜徉在鼓浪屿蜿蜒的小道上,品位着风格窘异的建筑,凭吊那曾经辉煌的历史.当你突然抬眼眺望对岸的厦门岛时,你会发现自己早已身在一块与世隔绝,毫无纷扰的净土上.越往深处寻去,说不定还能有意外的惊喜.何必被旅游指南所羁绊,在岛上你是自由的.跟着感觉走,不会错.即使一时迷路了又何妨,全当尝试一次的海岛探险,其乐无穷,不是么?

仅和鼓浪屿一江之隔的滨海大道,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星星点点的灯火下,是三三两两,或是形单影只,漫步其间.海风轻抚,咸咸的海水味儿扑面袭来,深深的将它吸进肺腑,一股沁入肌肤的酣畅传遍全身.身后流淌的车水马龙,一时间似乎被阻隔在尘世之外.兴致所来,不如登上锦江大厦的楼顶.对面是被霓虹装点得绚烂多彩的鼓浪屿,碧波粼粼的鹭江在夜色中仿佛披上了一件珍珠彩衣,远处的海仓大桥即使在夜幕的笼罩下依旧雄伟,好似飞虹一般横跨天边.脚下是来来往往的车流与人群,俯瞰之下他们是那么的渺小,抬头仰望,天上的星斗又是那么的触手可及……

离开闹市,向静谧处寻去…

建议您乘着公交车往厦大方向而去,到了大生里,请下车走走.

大生里是两幢民居的名字.别小看它的大门和普通人家的没什么两样.走进一看,其实别有洞天.俨然一座室内的四合院.中间是天井,围绕着住了几户人家,还有楼梯往高出去,同样住了几层住户.现在,那里是厦大的校外公寓.尽管离学校远了点,然而住在这幢积聚特色和创意的建筑里, 学生们应该满怀着些许好奇吧…

大生里的下一站是华侨博物院. 这是一幢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曾被喻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华侨历史博物馆”. 馆内既有陈述华侨历史的展厅,也有普及自然科学的展馆.是一幢历史与现代相结合的博物馆.值得驻足哦!

到了博物馆,其实您已经站在蜂巢山的半山腰.顺着坡式上山,显得轻而易举;如果您觉得还不过瘾.那么,您可以走进厦门理工学院,顺着大门的右手边走,寻着登山的小路,蜿蜒而上. 最后进入一个发射塔的平台.这就是山顶.站在那,虽然没有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的感慨,然而举目四望,饱览海天一色,也无所谓遗憾了….

理工学院附近是厦门大学.这是一所以优美环境以及教学水平闻名的学府.整个校区的建筑呈现中西结合的风格,红色的屋顶白色的墙.更有碧波荡漾的芙蓉湖点缀其间

徜徉在校道上,阳光穿过两旁高大的亚热带植物,洒在石头路上,身上,斑斑点点,似乎还有暖暖的感觉.耳旁传来的是厦大广播站的靡靡乐音,身旁是背着书包匆匆而过的学子.此情此景怎能不感慨学生时代的美好光阴……

还记得,有一次也是走在这条石头路上,厦大广播电台正播放的是一曲悠扬的旋律,身旁的同学告诉我,它的名字叫做<第一次>,霎时间竟然有一股感动的想哭的冲动.. ..

白城是个看海的好去处.它离厦大很近,出了厦大后门就可以看到一片沙滩.海面平静,远处的山峦层层叠叠,碧海蓝天下,和心爱的人手挽着手,一脚深一脚浅的漫步海边,这样的情趣似乎是为这方情景而增设的,又似乎是因了这方天地而更显得浪漫……难怪,人家都说经常徘徊于白城海边的情侣们谈的是”沙滩恋情”.

音乐停下来,我也将离场…

厦门的风情需要你的仔细体会,希望电脑旁的你能有机会来厦门,

如果你已经身在这里了,也希望你能找个风和丽日的天气出来走走

冬天快要结束了,春天也就不远了….

还记得么,找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希望你,我都能够找到……

厦门有歌仔戏、高甲戏、南乐、歌舞等四个专业文艺团体,还有星海合唱团、少年儿童艺术剧团、台湾同胞文艺队等许多业余文艺组织。

   歌仔戏 (又名乡剧)是闽南地方代表性剧种。1662年大批闽南人随同民族英雄郑成功移居台湾,带去了“龙溪锦歌”、“安溪采茶”和“同安车鼓”等民间音乐艺术,出现了“歌仔馆”。明末清初,受梨园戏、高甲戏和京剧等剧种影响,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歌仔戏”,先在台湾流行,1928年后传回闽南,经民间艺人的改革创新,再取名“乡剧”。这种戏曲唱词通俗朴实,唱腔活泼动听,深受群众喜爱。厦门歌仔戏剧团的名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曾由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影片发行东南亚,其它剧目如《火烧楼》、《五女拜寿》、《杀猪状元》、《哑女告状》、《白蛇传》、《真假太子》等也已制成电视戏曲片。

  高甲戏 源于泉州农村一带。相传在明末清初,泉州府沿海渔村,每逢迎神赛会,人们以舞狮队的武打为基础,配以“水浒”故事,,表演“宋江戏”。接着吸收了梨园戏、傀儡戏、布袋戏的唱、做等表演手段,发展成文武合演的“合兴戏”。清代末期,它又受徽班、江西弋阳腔和京剧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厦门市高甲戏剧团在闽南城乡享有盛誉。1960年曾参加全国巡回演出,并到北京参加国庆献演。传统剧目有《审陈三》、《挑花搭渡》及现代戏《竹杠》,有的已拍成电视戏曲片。

  南曲 又称南音、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厦门民间的表演艺术,还有舞狮、踩高跷、蜈蚣阁、车鼓弄、锦歌、答嘴鼓等,生动活泼,多彩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