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乌鲁木齐概况    

    乌鲁木齐风光、集优美、秀巧、壮阔、雄奇于一体,蔬菜丰盛,瓜果飘香,气候宜人,周围的风景名胜妩媚多姿,民族风情独特。

自然环境

[地理与气候]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它座落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86o40'--88o55',北纬43o15'--44o20',被称为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位于乌鲁木齐县永丰乡一带又是整个亚洲的地理中心。市区总面积1200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83平方公里。东南临吐鲁番,南接冰达坂,西瞻昌吉平原,东北与阜康、吉木萨尔相接,北望准噶尔盆地,与米泉县毗邻。现市辖7区1县。

    乌鲁木齐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其特点是:寒暑变化剧烈,昼夜温差较大,空气清爽,天气多睛朗,降水量少于蒸发量。年平均气温6.7℃,最高气温37.3℃,最低气温-22.1℃,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 725小时。由于昼夜温差一般都在11℃左右,故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春秋两季较短,夏冬两季较长。夏秋两季被称为乌鲁木齐的“黄金季节”,特别是8-10月间,蔬菜丰盛,瓜果飘香,气候宜人,周围的风景名胜妩媚多姿,加之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区域与人口]

    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在这里生活着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蒙古、锡伯、俄罗斯等38个民族,是全国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中民族成分最多的。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更使这座美丽的边城充满魅力。全市总人口(含市辖县)已达154.88万。汉族人口112.46万,占73%。少数民族人口42.24万,占27%。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情同手足、和睦相处,共同开发和建设着这座美丽的城市。

[自然资源]

    乌鲁木齐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各类矿产29种,有“煤田上的城市”之称,煤炭储量近100亿吨,石膏储量22亿吨,石灰岩储量1.2亿吨,食盐储量2.5亿吨,芒硝1.1亿吨。还有种类繁多的林木及野生动植物资源及丰富多采的旅游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164平方公里,丰富的地上地下水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旅游资源]

    乌鲁木齐风光、集优美、秀巧、壮阔、雄奇于一体,而且融洽、和谐、统一,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使新疆和乌鲁木齐市的游客近几年以30%的幅度递增。这座边城素有八景。“阅微草堂”,是纪晓岚的故地,与“鉴湖泛月”、“翠馆鸣禽”都在人民公园内。“长桥饮马”在西大桥下。“香妃出浴”在市东郊水磨沟,相传香妃进京途经这里,曾在水磨沟温泉中洗尘沐浴。“抱水挹雪”,意在描写乌鲁木齐冬天寒凝之景。“影虹垂钓”,乃是边城夏日雨后虹若弧练、钓衔雪峰的奇观。矗立在乌鲁木齐河畔的峻峭秀丽的红山,传说是从天池里飞腾出来的一条巨龙,因岩赤红而得名,是乌鲁木齐的象征。红山嘴七层“镇龙塔”和雅玛里克山的镇妖宝塔遥相对峙,构成“塔映斜阳”。登上红山这巅,极目远眺,乌鲁木齐风光尽收眼底,银光闪烁的博格达雪峰,与蓝天、碧水、远树、近楼互相衬托,上下辉映,蔚为壮观。

    八景之外,还有玉皇庙、古炮台“一炮成功”、明园、巩宁城、新兵营、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燕儿窝烈士陵园、丹凤朝阳阁和乌拉泊水上公园等历史遗迹、革命纪念地和风景区。1986年,在南山矿区艾维尔沟发现了一批反映早期游牧民生活的岩面,很值得一看。自治区展览馆后院内的“天外之客”--新疆大陨石,吸引了不少天文学爱好者和游客。这块大陨石重约30吨,是我国最大的陨石,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经发现的第三号大陨石。

    出乌鲁木齐市区约80公里,在博格达雪峰环抱中,有米人的天池,山高水静,碧波粼粼,神秀幽奇,举世闻名。距乌鲁木齐75公里处的南山白杨沟风景区,森林茂密、草原盛开鲜花、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是避暑的好地方。西白杨沟瀑布,从20米高的断层陡崖上飞泻而下,雄浑壮丽。在瀑布附近,各具姿态的云杉林连成一片,地貌学称为“醉汉林”,形成有趣的地质物理现象。菊花台,绿草茵茵,金花漫漫,宛若一幅无边无涯的天然大地毯。在这里能尽情地品尝哈萨克牧民的传统食品马奶子、奶酪和香喷喷的手抓羊肉。还可以骑上骏马饱览风光秀色,观看牧民的赛马、叼羊和“姑娘追”,尽情领略西域之地少数民族的风土民情。

    凡来乌鲁木齐的客人,都要到自治区博物馆看看。这是一座雄伟、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博物馆。朱德题书的馆名苍劲浑厚。馆内陈列的龟兹壁画素有国宝之称。三千多年前的古尸,保存完整。这些珍贵文物和稀世珍品,是研究古丝绸之路最完整的资料。一位日本教授在这里反复参观了四次,感慨地说:“倘若我不参观这个古丝绸之路的文物展览,我的新疆之行将失去价值。”

经济环境

[综合]

    乌鲁木齐作为一座新兴的综合型工业城市,现有工业企业3746家,已形成以石油加工、纺织、机械、钢铁、建材、电力、化工、电子、有色金属、煤炭、食品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城市主要基础设施基本齐备。乌鲁木齐机场有国际、国内航线25条。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可直达各专州县。卫星通信地面站、邮政枢纽等一批邮电设施相断建成,国际、国内长途直拨电话和电报传真业务已全面开通,邮政特快专递可达国内和世界各大城市。乌鲁木齐已建有两 座现代化的高档宾馆和10多家旅游饭店,各类商业饮服网点3.04万个,拥有中行、工行、建行、农行、保险、证券交易、信托投资等金融机构。

社会条件

[历史]

    乌鲁木齐是一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它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的足迹。战国时代,属古姑师--车师人的活动范围。汉代,为卑陆,郁立师等城邑之邦的牧地。后周至隋代,此地为西突厥统治。唐代,维吾尔族的先民铁勒、高车部即已来到这里,属庭州。五代时属高昌回鹘,以后又属西辽。到元代,这里设立别失八里“五城”都护府和织造局。别失八里“五城”之地的各族能工巧匠,用博格达山中的石棉织成的“火浣布”,成为罗马教皇十分珍爱的礼品。16世纪,准噶尔厄鲁特蒙古族牧民驰骋在这片肥活的原野上,并给这块地方起了一个美好的名字:乌鲁木齐。“乌鲁木齐”,据考证,多认为是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其实,维吾尔王也在附近夏宫用“驼蹄乳酪”宴请西游的道教教主长春真人。明代属瓦剌。

    据史载,五百年前建于明代的乌鲁木齐西郊约3公里的九家湾故城红庙子,就是蒙古人所建的瓦剌故城,到清代,乌鲁木齐已发展成为新疆的首府。清初大学者顾炎武将乌鲁木齐称为“委鲁母”。清政府于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后,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便开始在九家湾故城废址上修筑土垒,并定名为乌鲁木齐。乾隆湾故城废址上修筑土垒,并定名为乌鲁木齐。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军在九家湾罗克伦庄筑垒屯田的同时,又在经山之南、乌鲁木齐河以东地区修筑土城,此即乌鲁木齐的雏形。

    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人口不断增加和各项事业的发展以及各种官署的增设,原有的旧城堡已显得狭窄拥挤,不敷使用,当局便将旧城向北扩建,使乌鲁木齐初具规模。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帝下令将乌鲁木齐定名为“迪化”。乾隆三十八年(1773),设迪化直隶州,录属于镇迪道。道光五年(1825),在迪化城东北角修筑满营土城(即新满城,在今建国路一带),部分满营官兵移居城中。原来的城池,即今大十字一带称为“汉城”。

    同治三年(1864),陕西回族阿訇妥得磷来迪化参与回民起义领导,自封为“清真王”,并征调劳力,大兴土木,在今建国路一带建造宫殿,修筑城堡,群众俗称其为“皇城”。同治四年(1865),浩罕军官阿古柏勾结叛乱的和卓后裔人侵新疆,于同治九年(1870)由吐鲁番侵入迪化,“清真王”妥得磷投降。光绪二年(1876)清迁决定收复新疆,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率领部队于同年7月22日直低迪化城,一路所向披靡,盘跨城内的阿古柏匪军弃城逃走,清军当即收复了迪化。光绪十年(1884)11月,新疆建省,定迪化为省会。两年后扩建城郭,将“汉城”与'新满城“边为一体,并增高迪化县,同时修建官府衙署、祠堂庙宇和亭台楼阁,城周更为扩展。19世纪未,英、美、法、俄等国商人先后来乌鲁木齐开设洋行,城郭向南延伸至三甬碑,迪化城的规模基本定型。从此乌鲁木齐便 “草莱辟兮陌纵横,城堡起兮聚落兴”了。

    民国时期,迪化一直是新疆的首府。民国2年(1913),新疆省长兼督军杨增新将迪化府裁撤,只保留迪化县。民国23年(1934)设迪化市,三年后搞通销,民国34年(1945)又设市。新中国成立后属迪化专区。1954年改称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作为城市,正式诞生至今只有200多年,在全国各省区首府中它是较为年轻的一个。

    尽管年轻,它仍旧经历许多沧桑巨变,结识过许多英雄豪杰。清代主编过四库全书的纪晓岚(纪昀)当年谪居新疆时,曾在乌鲁木齐著述《阅微草堂笔记》。据考证,阅微草堂原址即在人民公园内,林则徐被清廷贬官伊犁,曾经从乌鲁木齐经过。他曾在这里写道:“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也是发配到新疆后,在这儿了却残生。在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特别是40年代盛世才统治时期,这里是一座大监狱。不足10万人的乌鲁木齐,有6万多人次被投入监牢,3万人次遭受酷刑。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乔国桢、吴茂森等同志,在这里残遭杀害,血染边疆大地。

    建国前夕,乌鲁木齐民生凋敝,满目疮痍,市区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唯五的一座三屋楼房,是远在上世纪修建的“镇边楼”。盛世才统治时期修建的新疆省政府东大楼、西大楼(现区党委院内)和明德路大银行楼,以及新疆大学红楼,是当时乌鲁木齐最显赫的建筑,也只不过是普通的二三层楼而已。全市只有3辆破旧的公共汽车。全市不产1斤钢铁和1颗铁钉,不出1尺细布。

[开发区]

    乌鲁木齐经济发展将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开发区的建设促进城市建成区的改造拓展和城郊农牧业带的发展;以建成区和农牧业带的的发展作为开发区建设的后盾;逐步形成建成以商业、服务业、金融业等第三产业为主,新市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出口加工和转口贸易为主,农牧业带以副食品生产、乡镇企业、矿业开发为主的四个相互促进各具特色的城市产业区(带)。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市西郊20余公里处,坐落在乌鲁木齐航空港和火车西站之间,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控制人口50万人。开发区将以石油化工及其下游产品、盐化工、医药、轻纺、食品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生产型企业为主,实行技工贸综合发展,办成出口创汇型、进口替代型、技术先进型的产业区。开发区除了全面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的各项优惠政策外,还制定了若干比沿海更为优惠的政策措施,如:开发区起步前期对于在区内投资的外商可实行“区内注册,市内经营,享受区内政策优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