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风俗   
    乌鲁木齐地处亚洲大陆中心位置,是古丝绸之路北新道的必经之路。她衔欧联亚,东西文化在这里荟萃生辉;她拥抱众多民族,万种风情在这里融合放彩;她地貌气候独特,冰川天池把这里妆扮的雄奇隽秀。

    乌鲁木齐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居住着汉、维吾尔、回、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等43个民族的人民。

    民族团结,风情万种。十二木卡姆舞曲、麦西热甫舞蹈令人神往。赛马、叼羊、摔跤如醉如狂。维吾尔族花帽、刺绣、服饰、地毯、玉雕等精巧别致。民族乐器古风古韵。风味小吃香飘万里。众多的现代建筑、雕塑、园林、游乐园、度假村如阳春少女展示出青春的活力。

    自然景观,雄奇隽秀。天池风景区冰蚀湖泊,郁郁杉林,皑皑白雪,相映成趣。南山风景区雪峰插云,林木葱郁,花草满坡,泉水淙淙。一号冰川如金字塔般矗立在海拔3500多米处,向四方宾客含首致意。

    海内外宾客一来到这里,就会被这座城市独特的、浓郁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所吸引。从城市建筑到庭院设置;从家具器皿到饮食服装;从长幼礼仪到婚嫁习俗;你随时随地能感受到一种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民间乐器   

   “手应弦,心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唐代词人李贺的词,形象地说明了维吾尔民间乐器在舞蹈中的巧妙运用。

    今天维吾尔民间的传统乐器日臻完善精美。在民间较广泛使用的乐器主要有:

    弹布尔,为弹拨弦乐器。木制琴身,共鸣体呈瓢形,在细长的琴杆上面缠丝弦以分隔音位,张五根钢丝弦,内二弦和外弦调成同音与中音成五度关系。弹布尔用整块薄平木板做面,上面有一对眉状音孔。用钢丝弯成尖形拨子卡在手指甲缝中固定,或弹或拨,弹拨交替,其声铿锵、悦耳,十分独特。弹布尔常用作独奏乐器,在家庆宴乐中与热瓦甫、手鼓等乐器组合,为歌舞伴奏。

    都塔尔,是维吾尔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木制琴声,瓢形,琴杆长,有大小两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都张二弦,按四度琴关系定弦,适合男女弹奏。演奏时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用于独奏,也可与手鼓、笛一起为歌舞伴奏,因其音量 小,多用于家庭宴乐,很少在盛大场合出现。

    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族人喜爱的弹拨弦乐,有四种类型,比较普及。木制琴身,音箱呈半球状,用羊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颈与音箱相接处两侧各有一个羊角形饰物,音箱造型像一个公羊头,保留着游牧生活的痕迹,早期的热瓦甫有三根弦,以后发展到四五根弦。其右侧的主奏弦是双弦,一根是肠弦,其余都是钢弦。琴身四周用黑白对比之色绘有巴旦木及几何图案,油漆成古铜 色,古色古香,光亮照人。其它还有艾杰克、萨塔尔等。


少数民族服饰   

    色泽艳丽、五彩缤纷,华丽堂皇,种类繁多。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妇女爱着彩色连衣裙,戴鲜艳或洁白的头巾,喜爱耳环、耳坠、项链、手镯、戒指等装饰物,显得雍容华贵、仪态万方。男性爱穿西服、绣花衬衫或袷袢等。维吾尔族男子还多喜欢在腰间系一条腰带。戴绣花帽几乎是大多数少数民族的共同爱好,但又随民族与地区不同而互有差异。如维族男女都喜欢戴绣工精致的小花帽;哈族姑娘喜戴猫头鹰羽花帽;柯尔克孜族青年妇女则喜欢戴红色丝绒圆顶花帽;塔塔尔族妇女尤喜欢戴镶有彩珠的花帽等。蒙古族男子爱戴呢料大沿礼帽,显得潇洒大方;回族男性则为黑白小圆帽,显得整洁庄重。各兄弟民族男女都喜欢穿长统皮靴。每逢喜庆节日,各民族都穿上民族盛装,色彩斑斓,令旅游者目不暇接。


哈萨克族服饰   

    哈萨克族人服饰男女各异。男子的服饰宽大结实,便于骑马和放牧;妇女服饰色彩艳丽,样式繁多。过去,牧民的服饰大多用牲畜毛皮制作。

    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戴着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楞,两耳及脖后带有三个垂帘的“吐马克”帽,或戴用羊羔皮、水獭皮、狼皮做的圆顶帽,脚牛筒长至膝盖的皮靴。若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则穿带布面或条绒面的大衣,颜色多为黑色,腰系一条镶着银饰的宽牛皮带,上挂一北精美的小刀。夏季,男子喜穿一种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伊犁哈萨克族男子头戴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哈里帕克”,帽的翻边用黑平绒或羊羔皮制作,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男子头上多系一块白毛巾或三角白布,结扣扎在前颔,头顶露在外面。衬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皮坎肩,扎上腰带,佩上小刀。男子的衬衣多用白布做成,衬衣领子一般为直翻领。年轻男子衣领上绣有各种图案。

    妇女爱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 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外套。过去年轻妇女爱穿绣花套裤,衣服上装饰银元、银制品及各色珠扣,现在除了小姑娘外,这种服饰已很少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