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风情   

南昌风情--七门九洲十八坡

    这是老南昌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它们实际上是古代南昌的一幅活的地形、地貌图。 “七门”指七座城门,因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形成不同习俗,民间有民谣流传至今:“推进涌出广润门”、 “驮笼挂袋进贤门”、“接官接府章江门”、“杀进杀出德胜门”、“跑马射箭顺化门”、 “挑粮卖菜惠民门”、“哭哭啼啼永和门”。如今原广润门一带(万寿宫、洗马池、翠花街)仍是商贾云集之地。 “九洲”是指南昌城郊河道湖汊纵横,与环绕周围的江河互相沟通,因常年泥沙冲击而形成的大大小小的九个沙洲:官洲、潮王洲、打揽洲、新祺洲、扬子洲、凤凰洲、蓼洲、里洲、观洲。“十八坡”是根据街道地势的高低、开头及在南昌市内的位置而得名的十八个地名,现仍保留的有上凤凰坡、下凤凰坡、十字坡等。

南昌风情--南昌采茶戏

    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其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传统唱法强调韵味。保留剧目有“鸣冤记”、“辜记”、“花轿记”、“南瓜记”,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合称为“南昌四大记”。

南昌风情--斗力和送扇

    南昌乡流行端午节斗力和送扇的习俗,即两名青壮年男子各执扁担的一端,互相赌力为戏;端午节后,南昌天气渐热,故而出嫁的女儿要给母亲送扇子,以表示孝敬。此外,南昌还有端午节给小孩挂香袋、蛋袋,用五色绒线做公鸡缚在孩子头上的习俗。香袋意在除病保康,而公鸡则是象征啄蜈蚣,除害虫的意思。

南昌风情--九九登高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每年农历九月实九,人们相约,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人们以文会友,登高聚宴。南昌市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南昌风情--一打三响

    流行于南昌地区乡间的南昌道情,起源于清乾隆年间,清末传入南昌城,是南昌酒馆、茶楼常有的民间说唱艺术,老艺人所创的“一打三响”颇具特色。演唱者左手抱道情筒并夹带一面钹,右手持一小棍棒,在拍打道情筒的同时,用棍棒敲打竹筒和钹,了出三种不同声响,它不仅丰富了赏的情感表达和伴奏效果,也使南昌道情更具民间风味,深为群众喜爱。

南昌风情--六月六晒衣物

    农历六月初六南昌有“晒龙袍”的习俗,家家户户翻晒衣被。说这天日子吉利,气候干燥,晒的东西不发霉,不生虫,有钱的人家晒皮晒料,穷苦之家也要晒晒破旧。这天,南昌一些寺庙的菩萨也换上新装,纷纷被抬上街头。从前藏书之家,也都把藏书搬出来,在日光下曝晒。南昌民间还有“六月六,晒得鸡蛋熟”的俗谚,这句话并非夸张。南昌人从这天起可以开始露宿,是无大碍的。

南昌习俗--钓鱼

    自古南昌人喜欢四季钓鱼,四季下钓,叫做四季得鲜。民间普遍有春钓鲫鱼,夏钓草鱼,秋钓鳊鱼的习惯。据传古时的南昌,家家有网,户户有钩,老少皆喜欢在垂柳掩映的湖中垂钓。“万家灯火舞,渔船钓不收”。便是当时悠悠垂钓的写照。
千百年来,南昌人们的钓鱼习俗被沿袭至今。今天的南昌,江边湖汊到处可见垂钓者的身影。他们之中不仅有年过花甲老翁,也有着迷的青年人,甚至还有妇女。

    “钓鱼之乐不在鱼,而在治心遣兴也。”现在南昌市成立了不同层次的钓鱼协会并且经常办别开生面的钓鱼比赛。

南昌风情--走尽天下叫老俵

    老俵 即表兄弟。宋朝以来,江西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甚多,走江湖、操工贸之风亦盛。南昌人重乡情,故南昌人在外地相逢时均呼“老俵 ”,含表亲之意。外省人亦以老俵为赣人爱称,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