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七戏
倒七戏又称"小道戏",是一种富有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戏种。其唱腔比较丰富,属于曲牌体,分主调和花腔两类。主调擅长叙事、抒情;花腔活泼明快,近似民歌。它以当地民间歌舞和江淮语言为基础,在发展中,结合各地方言、民俗等特点,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和风格:中路流畅细腻,西路高亢粗犷,东路柔和委婉。其剧目有100多种,艺术性较高。
过年打香炭、放鞭炮
合肥人过年有两点与全国不同:一是要 "打香炭";二是鞭炮通宵达旦,节日气氛非常热烈。"打香炭"即在大年三十扫尘后,家家都要在屋内用醋浇红木炭,刹时,浓烟滚滚,烟雾缭绕,这时闭上大门,以求净化空气,去邪避灾。吃罢年饭后,开始燃放鞭炮,从晚上到次日早上,连续不断,炮声震耳欲聋,火光冲天,大有千军万马攻城之势。如今,此风虽有所消退,但较全国而言,仍属数一数二。
婚娶 "传袋"
传袋也称传代,是一种古老的婚礼仪式。合肥景区农村至今仍沿袭此风。当新娘到家之际,以红袋铺地,新娘脚踩在袋上缓步走进婆家门,两三个布袋,随着新娘的脚步轮流前传,所以称 "传袋",意喻"传宗接代"。有的地方一边传袋,还一边唱顺口溜,以博个好彩头。
包河藕--无丝(私)
合肥人过中秋节与众不同,除传统的习俗外,还要吃无丝藕和冰糖。据说此风俗源自北宋,还与包拯有关。传说包拯晚年,宋仁宗将庐州一段护城河封给他,他无法拒绝,便对家人作出规定:包河可种藕,只可济民,不许营利。加之此藕孔大节疏,质嫩无丝,从此合肥景区便留下一句歇后语 "包河藕--无(私),以誉包拯铁面无私。包拯后人格守这一遗训,每到八月中秋这天,都要全族团聚,品尝包河藕加冰糖,以示"此藕无丝(私),冰心可鉴"。久而久之,流传乡里,遂成美德风俗。
合肥话
江淮官话是我国现代汉语的八大方言之一,其中以合肥话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合肥话在语音上有许多音含糊不清,在词句上,补语 "很"的前面不用助词"得",如他们不说"香得很"而直接说"香很";副词"在"可以远离动词句末,如"小王看电视在"等。正由于合肥话有这许多特点,外地人常很难听懂,或感到好笑。清末和民国年间,由于李鸿章、段祺瑞都是合肥人,所以合肥话曾"走俏"于北京官邸衙门,在当时甚至成为许多合肥人找后台及无形的"介绍信"。因此,在北京有一句笑料口头禅"会说合肥话,就把洋刀挂",用以嘲讽段祺瑞"任人唯乡"的腐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