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风情   

栏目导航:踩池子孙 巴渝文化 酉阳民族服饰 山城棒棒军 糖关刀

涪陵:踩池子

  “踩池子”是制做涪陵榨菜一种必不可少的劳动。艰辛和智慧酿出了涪陵榨菜那鲜、香、脆的独特风味,十多次加工、十多种工艺,唯有腌制时“踩池子”是最富有享受的劳动。腌制榨菜时,在池内铺上一层菜头,拾在菜头上洒上一定比例的食盐,将菜和盐踩得严严实实。一层一层地踩、一层一层地叠高,直到池满,当地人叫做“踩池子”。 “踩池子”又是一种极为风趣的劳动。口要喊、脚要踩,需要所有的踩池人动作协调一致,齐心合力。一人领喊,众人附和,似川江号子。声音粗犷豪放,很气派;言词丰富,娓婉动听;而且从不会有膛舌现象和语言障碍。 “踩池子”不分男女老幼,自由组合,几人或十几人踩一个池,池子通常一间屋子大小,用条石或水泥筑成,低于地面成方形或长方形。踩池人的动作很好看,双手反背着,一左一右,一前一后,有节奏有韵律地跟着指挥员的号子声调,用力地踏着脚,合拍地旋转着。口里喊着号子,脚上踩着拍子,人头攒动,高潮迭起。那声势、那气派,听来象是在赛歌,看去又似跳着踢踏舞。真是风情浓浓,诗情浓浓,令人陶醉。

返回顶部

巴渝文化

  巴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一部分。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刻画出独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重庆人“干燥”,爽直中带几分鲁莽,热情中夹几分狡黠,幽默中又有一些儿土气,宽容中有几分排外,好打抱不平,好看热闹。

  重庆人好吃麻辣烫的火锅,越热卖得越火,越热吃的人越多,越吃品种越齐全,鸳鸯火锅、四味火锅、药膳火锅、鱼头火锅、全羊火锅,样样吃遍,得排上十天半月。

  重庆个体餐饮业,以特色菜品和服务招揽食客,形成南山泉水鸡、六公里啤酒鸭美食一条街、歌乐山辣子鸡、磁器口豆花鱼、潼南太安鱼、壁山来风鱼等有影响的美食地带。

  重庆人脚劲好,因为出门就爬坡上坎,男女老少个个得到锻炼,还练出了重庆姑娘的杨柳小蛮腰。多雾的冬天和湿热的夏季还给了姑娘们细腻白净的肌肤;从小吃惯麻辣鲜香的川菜,使她们情性火烈,心直口快,一说话就把嗓门吊得高高。

  老人们爱听川剧,川剧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热闹非凡。

  街头茶馆,便宜随和,一张方桌,一把竹椅,再加一元钱一碗的盖碗茶,边DP边听旁人闲话,看车水马龙,自在退遥;豪华茶楼,舒适安静,有琴师送过来动听音乐,有穿对襟大褂的“茶博士”用长而细嘴的茶壶为客人续水,有惊无险,有空去铜梁看龙灯,那里是龙灯之乡。铜梁龙灯历史悠久,起于隋唐,盛于明清,誉于当今。“合川灯,大足鱼,铜梁龙”的说法从古代传到今天。铜梁龙灯舞,以大道具、大动作、大场面表现大气势、大热闹、大欢乐,再配以欢快的民间吹打乐,激烈的民间烟火,烘托出热烈的喜庆气氛。

  重庆杂技,中外闻名,重庆杂技艺术团《晃板晓碗》获第九届世界未来杂技大赛银奖和全国杂技大赛金狮奖;《转碟》、《地圈》获全国杂技大赛银狮奖。

  荣昌折扇,精致典雅,制作考究,工艺精湛,品种繁多,尺幅之间,满目珠玑,仪态万方,是一种特殊的日用品和工艺珍品。

  还有,大足龙水刀可买,綦江农民画可看,万州“谭木匠”木梳名闻天下。

返回顶部

酉阳民族服饰介绍

  土家族服特征具渝黔湘鄂结合部土家族聚居地方志载:土家族服饰“俗尚检朴”,“无一切奢靡之风”;“男女作苦与共,俗不尚衣冠”;土民“不尚服饰”;“男女垂髻,短衣跣足,以布勒额,喜斑烂服色。” 可见土家族服饰具有“尚检朴”的总体特征。 如《长阳县志》记载:土家以布衣为庶人,而绮罗淫且侈矣。长邑衣饰近古,贫者多以本地布纺织家布机布为常服,妇女荆钗布裙者十之八九,然亦绸布相间,无整套绸缎者。嫁娶间尚华丽,然银器、绸绫外无他饰。夏唯葛麻,冬鲜羊裘,女功除纺织外甚勤苦,而不以蚕为事,盖荆桑叶薄,至长阳更薄,故丝不甚可贵,亦地气使然,非惰也。

  解放前,土家人多用自织、自染的土布(家机布)做衣料。男子多穿黑色或蓝色,女子将布染成“鹿子闹莲”、“喜鹊闹梅”、“双凤朝阳”等富有喜色的图案。 男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为“琵琶襟”,后来逐渐穿对襟短衫和无领满襟短衣;缠腰布带;裤子肥大,裤脚大而短,皆为青、蓝布色,多打绑腿;头包青丝帕或五六尺长的白布,呈“人”字形;脚穿偏耳草鞋、满耳草鞋、布鞋或钉鞋。 女式服饰的基本特色是:上衣矮领右衽,领上镶嵌三条花边(俗称“三股筋”),襟边及袖口贴三条小花边栏杆;下穿“八幅罗裙”,裙褶多而直,后改为裤脚上镶三条彩色花边的大筒裤;姑娘素装是外套黑布单褂,春秋季节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鸦鹊,称之为“鸦鹊衣”。 苗族服饰特征 苗族同胞喜穿青色服装,不论男女,均头包一丈多长的青丝帕或白布帕,缠成人字形,女子则饰以银梳、瓜子针、茉莉针、芭蕉扇等银质饰品;戴耳环、耳坠、手镯、戒指等金、银、玉制的首饰。   

  孩童衣裤,不多讲究,只是点缀些花卉图案。帽子很讲究,春季多戴紫金冠;夏季多戴圈圈帽、蛤蟆帽、凉帽;秋季多戴冬瓜帽、风帽、八角帽、凤尾帽等棉帽。帽子以多种彩丝绣花,钉以银质“文八仙”、“武八仙”、“十八罗汉”的装饰品。颈项戴痰枷,以接涎水,还戴有项圈,圈上系银质响铃和“百家锁”等饰品。胸前围有花兜儿,手脚杆上戴银圈,圈上系有银槌、银铃。脚穿“粑粑鞋”、“猫头鞋”,均绣五色花卉

返回顶部

山城棒棒军

  重庆主城区依山而建且穿街走巷还需爬坡上坎,但看看现在的重庆人依然活得潇洒自在、轻轻松松。这不能不提到重庆的一绝.在重庆的大街小巷都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村人,人人手中持一根棒棒.他们被称为棒棒军。棒棒的业务范围大到货主的大件商品如家具家电.小到市民买的一两把小菜,价钱也是随口喊,三言两句便将价钱敲定。货主在前面打甩手,棒棒扛起货物紧相随,重庆人不怕棒棒把东西拐走,他们大多诚实可信,有自己的职业道德。他们从农村到城市干活,靠的是自己的双手。他们的辛勤劳动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方便。

 

糖关刀

  多少年来,重庆城的大街小巷,或是所属区、市、县乡间的逢场天,常常看到那种一头挑木箱,一头挑煤炉的倒(铸)糖关刀的人。他们在人多处,尤其是小孩云集的地方摆摊,在木箱边放一块平滑的大理石,另一端在低木架上放一木盘,盘边分格画有不同的花鸟鱼虫和人物图像,盘中心装有一支能转动的竹箭。买糖关刀者,交钱后,把竹箭拨动,箭头停下所指格里图像,即是应得奖品,倒糖关刀的人即按图为人倒制。 糖关刀的制作办法是:人坐小凳上,前面放一个小煤炉(现在多用煤油炉),待火旺后,放个带把的小铜锅,把事先熬好的红糖块,加入适当的饴糖放入铜锅,待熔化到起丝后,再用小瓢舀起,往大理石上倒出厚薄、粗细、点块不同的线条来组成图像,糖液冷却即成。有的花鸟鱼虫形象逼真,有些人物栩栩如生,深受大人小孩喜爱。 所谓倒糖关刀,实际是艺人用糖液作画,因倒制的人物中有关公耍大刀一种,艺人为了获得更多利润,省去人物,只做大刀,把二者缩称关刀,因原料是糖液,故称糖关刀。 此营生兴于何时?相传唐代陈子昂(四川射洪县人)在家时很喜欢吃黄糖,不过他的吃法与众不同,首先将糖熔化,在清洁光滑的桌面上铸成各种小动物及各种花卉图案,待凝固后拿在手上,一面赏玩一面吃,自觉有趣。便从此流传下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