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简介: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山地和川中丘陵之间,是四川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天府风光”、“熊猫故乡”、“蜀汉文化”是其三大旅游特色。
成都气候温润、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西岭雪山、青城山、九峰山、九龙沟、天台山、朝阳湖、龙泉湖、桂湖、黄龙溪和农家田园风光共同构成了绮丽多姿的“天府风光”;崇州市鞍子河、大邑县黑水河、都江堰市龙溪——虹口三处自然保护区及成都市大熊猫繁育基地居住着世界上约80%的大熊猫,游人不仅可以观赏到憨态可掬的大熊猫,还可以了解到有关大熊猫的最新科研成果;
成都不仅有独具一格的自然景观,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景观,如望丛祠、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北周文王碑、文殊院、青羊宫、永陵、孟知祥墓、朱悦廉墓、僖王陵、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彭大将军纪念碑彭家珍祠、十二桥烈士墓等。
成都的丝织业发达,早在西汉时就名满天下,而今,蜀绣、蜀锦更是名列在中华四大名绣、四大名锦之中;还有漆器、竹编、草编、刻花玻璃、水印绢扇、金银丝制等工艺品也都异常精美、久负盛名。
此外,川菜和川剧也是到成都旅游是不能错过的两项,川菜可是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而川剧也有“蜀戏冠天下”的盛誉,尤其是闻名遐迩的变脸、喷火这两项绝技吸引着众多的观众。
成都历史:
四川省会成都,位于四川省中部,川西平原腹地,东界龙泉山脉,南临云贵高原,西靠邛崃山,北依秦岭山脉,辖区总面积1.26万平方公里,人口1100多万,上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城市。
成都平均海拔500米,具有典型的盆地气候特征。在亚热琏季风气候作用下,这里春早、夏热、秋凉、冬暖,年平均气温16,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多雾,日照时间短;二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天虽然气温不高,却显得闷热;冬天平均气温虽在5℃以上,但阴天多,空气潮,却显得很阴冷。成都的雨水集中在7、8两个月,冬春两季干旱少雨,极少冰雪。每年3至6月,9至11月是来成都旅游最佳季节。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陆路和空中交通枢纽,交通四通八达,极为便利。以成都火车站为起点的成渝、宝成、成昆、成达等多条铁路线分别通往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陕西、河南、湖北等省市;川藏、川滇、川陕、川青、成渝等公路干线通往西南、西北各省;省内公路发达,有多条干线或高速公路通往省内主要城市,联结各乡县公路,形成了成都平原上的密集交通网。成都也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双流国际机场是全国大型机场之一,160多条国际国内航线,飞往国内外60多个大中城市,游客吞吐量居全国第4位。
自战国初期蜀王迁都于此,成都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被国务院列为我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公元前316年,秦国大军灭蜀后设置蜀郡,重筑成都城作为蜀郡首府。秦太守李冰在此建成了举世闻名、万代受益的都江堰,使成都"水旱从人,不知饥谨",从此被誉为"天府之国"。汉代,成都经济繁荣、织锦业尤为发达,是西汉时期的著名五都会之一,朝廷在此设置锦官管理,并在城西南筑"锦官城",后世也因称成都为"锦城"。唐代,成都的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与长安、扬州、敦煌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郡。五代时,后蜀皇帝孟昶命百姓遍植芙蓉,花开时节,满城生辉,故成都又被称为"蓉城"。
成都是古蜀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商周时期就创造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西汉时期,蜀郡守方翁在成都创办了中国历史是第一所学堂--石室学堂。当时第一流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大文学家扬雄,道学家严君平等都出自成都。此后,成都还出现过唐代著名音乐专著《乐府杂录》的作者安节,五代著名词人孙光宪、画家黄筌,北宋史学家范镇、范祖禹,明代第一流学都杨升庵,以及现代作家巴金等一大批文化名人。唐宋期间是成都文化最为繁荣时期,当时著名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元稹、苏轼、陆游、范成大等都曾流寓此地,为成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迹。
园区概述:
成都,四川省省会,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先后荣获由联合国颁发的"人居奖"和"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
成都,一座具有23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拥有独具魅力的巴蜀文化,和无数风景各异的旅游胜地。
成都,中国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福布斯中国城市榜西部第一城。
今天的成都,正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地处中西部结合处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企业、商家将眼光投放到这个西
部重镇。 |